總幹事報告
楊建霞女士
隨著疫情緩和,社會逐漸復常,各項社交距離限制相繼取消,本會積極開展各項新服務,回應社會需要,並從多方面裝備機構持續發展能力,迎接未來挑戰。
推動社區健康服務發展 回應社會需要
面對人口老化,並為紓緩公營醫療系統負擔,政府近年積極發展基層醫療服務,醫療服務與社會服務正處於融合及持續優化的階段,提供多元的社區健康服務已成為社會服務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會多年來積極開拓多項針對社區健康需要的支援服務,於2021年更獲委託營運北區地區康健站,以醫社合作及公私營協作模式,提供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提升市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康健站至今已成功與近一百間地區組織、慈善機構、學校及教會等建立協作夥伴關係,合辦各項健康活動,並積極發掘地區資源,連繫不同輔助醫療服務專職人員,以跨專業團隊模式支援慢性疾病患者,將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滲透至區內不同社群。
此外,本會與香港中文大學及三間機構攜手開展「賽馬會We WATCH優活健康計劃」,並於元朗區成立新服務單位–女青賽馬會優活坊(新界西),以元朗及天水圍區的中年人士為對象,協助他們建立健康生活模式,並透過與區內教會、地區組織及婦女網絡進行宣傳及活動協作,滲透婦女為本角度及結連福音訊息於服務當中。
開設新服務單位 拓展北區服務
本會獲社會福利署批出營辦位於粉嶺皇后山的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已正式投入服務,並命名為利梁趣沂樂齡日間護理中心,以感謝利梁趣沂女士的熱心支持和慷慨捐助。中心除了為區內體弱長者提供日間照顧服務,亦提供短期或臨時的日間暫託服務,並透過定期安排家屬聚會及訓練,為護老者提供支援。而同區另一新設服務單位–女青喜越嬰幼園(皇后山)的裝修工程亦已竣工,預計能提供一百個日間嬰幼兒託管名額,以幼兒教顧模式服務有需要家庭,期望兩個新服務單位能為該區居民提供適切服務,推動社區發展。
促進個人才能發揮 共同參與社會發展
秉持「生命的栽培」的服務宗旨,本會致力促進個人成長及全面發展,並鼓勵各人發揮所長,貢獻社會。年度內,本會開展「賽馬會眾心行善 – 50+義工推廣計劃」,為50+及退休人士提供多元化的義工培訓及服務機會,並善用他們豐富的社會經驗、人脈網絡及知識,參與及帶領義工活動,服務社區。而於「賽馬會專業創未來計劃」中,本會獲邀成為行業統籌之一,夥拍有心僱主,為年青人提供見習職位,以及職前訓練營、在職培訓及就業支援等,協助年青人訂定職涯目標,並提升就業能力,為推動本地人才發展出一分力。此外,為回應青年人在成長過程中的不同需要,本會與全港十多間提供青少年綜合服務的社會服務機構,一同參與「賽馬會21世紀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計劃」,以「青年成人共創」及「社會創新」為理念,推動青年人共同參與探索青少年綜合服務的未來發展。本會員工與青少年以設計思維,就創造新服務空間、新服務及受眾新體驗進行討論及反思,一同思考及建構21世紀青少年服務的新形態。
培養家庭正能量 支援有需要家庭
本會相信家庭是培育幼兒健康成長的搖籃,因此我們一直以「家庭為本」模式推展各項兒童及家庭服務,並致力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及其家庭,提供專業、持續而有系統的支援服務,其中包括於本年度開展的「『絡區樂居』劏房家庭支援計劃」,協助居於「劏房」的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及其家庭面對生活、成長和管教上的壓力和挑戰,並結連社區人士與家庭同行,強化他們的支援網絡。同時,鑑於持續的疫情為不少幼兒的言語發展帶來影響,「女青賽馬會『言晴』幼兒家庭支援計劃」為育有言語發展遲緩或障礙的幼兒家庭提供支援,由跨專業團隊與香港教育大學合作,推行實證為本的情境生活言語學習配套,以促進幼兒的言語發展,減輕家長壓力。此外,以高小學生及其家庭為對象的「女青賽馬會『親』平氣和計劃」,透過親子工作坊、輔導服務及調解訓練等,讓家長和子女學習如何有效處理衝突分歧,改善溝通及相處方式,並及早識別和介入容易爆發親子衝突的家庭。
善用科技推動服務持續發展及優化
有見社會服務需求持續增加,機構的行政效能亦須相應提升,以配合服務發展。為裝備機構迎接數碼化時代,本會於2020-2025「策略發展計劃」已制定明確方向,積極推動科技應用,促進機構未來持續發展,並於2020年起籌備建立「企業資源規劃系統」,將財務會計、採購、人力資源等行政流程自動化,藉以提高行政效率及優化行政管理,為各項社會服務的推展提供完善支援。感謝項目團隊以及各員工的努力,系統已於本年度分階段推出。期望此項目能為業界起先導作用,展示社會服務機構如何透過科技應用,為機構未來發展注入動力。
此外,本會與本地三間社會服務機構合作構建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電子平台–「香港賽馬會樂智通平台」第一階段已正式啟用,系統涵蓋個案管理、訓練內容記錄、資訊交流等應用,不僅有助優化服務流程,提升質素管理及加強跨機構的知識共享,更促進機構、家長和學校三方面的聯繫,攜手支援幼兒健康成長。展望未來,我們相信隨著科技發展和時代轉變,社會服務機構在服務模式、社會創新、管理程序等方面都充滿更多發展空間,本會將積極裝備,與時並進,並期望透過加強業界夥伴及跨界別協作和交流,開展創新、專業而優質的服務,造福社群。
最後,本會能順利開展各項新服務,實在有賴政府,以及社會不同界別的支持,本人謹在此表達衷心謝意,並感謝全會上下在過去一年的努力,用心服務有需要的人。期望社會各界繼續與女青同行,讓更多人受惠於本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