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A
  • A
  • A

雙職婦女家庭分工及壓力研究發佈會

隨著時代變遷,「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形態,已漸漸被夫妻共同兼顧家庭與事業的「雙職家庭」取代。惟相較女性每日身兼數職,將家務、育兒、工作以至抗疫一併肩負。不少男士面對說好共同分擔的家庭庶務,口裏說「好」,身體卻很「誠實」避之則吉。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女青)於去年7至10月,以問卷方式訪問了813名平均每周工作多於18小時之市民,包括462名雙職婦女及351名有雙職婦女伴侶之男士,了解雙職婦女家庭分工情況及壓力問題,並同時看男士對家庭分工的期望與實際情況是否存在落差。

調查發現,在逾八成家務項目上,多數男士雖說期望做到「男女各半分工」,但事實最終幾乎都由女士主責,言行並不一致。如「煮食」工作,有46.4%受訪男士希望各半分工,但有67%受訪者坦言,工作最終由另一半負責;真正負諸實行的只有不足2成;49.7%受訪男士表示願意加入家長社交群組,但逾7成受訪男士承認,最終由雙職太太負責「入Group」。

香港教育大學學生教導長者使用Zoom拉近兩代距離

本會秀群松柏社區服務中心與香港教育大學事務處(下稱「教大」)合作,推行「ZOOM近距離話咁易」課程,教導長者使用新科技,同時透過與學生互動及交流,促進跨代共融。

抗疫期間,部份社區中心將活動改為網上進行,不少長者因不諳新科技而未能參與,生活變得納悶無味。為了讓老友記保持正常社交及終身學習,本會邀請教大合作,由學生設計內容,教導長者使用不同的應用程式。活動一共六堂,長者除了學習使用ZOOM,如畫面分享功能、開設會議、白板使用等,又認識修圖及製作貼紙的手機應用程式,以及分享生活經歷的新興網站。活動一方面傳授技能,一方面加強長者與年青一輩的交流,促進跨代共融。

參與活動的長者都表示課程十分豐富且實用。有參加者反映家人雖然熟悉電子產品的應用,但缺乏教導的耐性,令他未能學習。他非常欣賞同學們對老友記的提問,有問必答,助他們了解如何使用程式,日後可以參與不同的網上活動,不怕疫情期間沒有娛樂,有助拉闊社交圈子,重拾開心的生活。

女青製作短片及桌上遊戲 助小六學生適應轉變

女青賽馬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推行女青賽馬會家庭喜「越」之旅計劃,助準備升中的小六學生及其家庭適應轉變,跨越成長路上的困難,帶著喜樂踏上新的旅程。近月,計劃推出《升中狂想曲》系列短片及兩款桌上遊戲。

《升中狂想曲》系列短片描述三個中一學生的生活:中學課程讓「夢遊大師」感到吃力,母親的督促令「嫦娥的後裔」反感,「毛朋友」在新學校無法認識新朋友。他們的經歷是不少中一生面對的難題,亦是小六學生對升中常見的恐懼,女青希望透過影片為學生提供建議,讓他們做足心理準備,迎接中學的生活。此系列短片已經上載至女青賽馬會家庭喜「越」之旅的Facebook專頁,歡迎學生及家長收看。

《瞬間看女青》帶你細賞女青百年時光

百年時光流轉,歷盡幾番人事跌宕。女青自百年前成立以來,提供不同的服務和議題倡議,陪着幾代港人見證人寰轉變,唯獨女青與港人甘苦與共的初心,百年未變。

百載恩,百年情,當中故事五味雜陳,釀製成歷久而彌新的濃厚人情味。本會推出百周年特備節目《瞬間看女青》,以光影帶你穿梭時光,以小故事回顧女青發展,從零光片羽的歷史片段中,尋找最耐人尋味的故事,讓大家以最輕鬆的方式,認識女青。

「賽馬會家在一起計劃」 加強家庭凝聚力

本會推行「賽馬會家在一起計劃」,透過舉辦不同主題的活動,讓參與家庭從中加強溝通,建立有益互動的關係,亦有助向大眾宣揚愛護家庭的重要性。

本會西環綜合社會服務處根據年度主題舉辦活動,助參加者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過去兩年,本會分別以遊戲攤位及創作工作坊回應「一起玩樂」及「一起探索」兩個主題,為參與家庭提供相處時間,增加親子互動。同時,利用桌上遊戲、Lego 沙池等,向父母闡述遊戲對小朋友及家庭關係的重要性;以及透過乾花擺設、UV膠掛飾等小手作,引導家長與小朋友學習商討技巧和溝通良方。

今年,疫情令參加者無法面對面參與計劃,但無阻家人之間的互動。本會早前舉行網上工作坊,傳授適合親子同樂的運動。無論是深蹲後跳高拍手,抑或牽手拉大腿,參加者均需合作才可以完成動作。活動既可以強身健體,又讓因孩子停課而朝夕相處的家人多了一份樂趣。運動後,參加者互相按摩肩部和手部,切合「一起服務」的主題,加上「辛苦曬!」、「你好叻啊!」等讚賞句子,定能增強家庭的正向溝通。

女聲Friday Chat: Gender x Cookery x Healthy 分享會

本會婦女事工部聯同女聲舊生會x Glocal Y於8月21日舉辦首個網上對談活動「女聲Friday Chat」,以烹飪為切入點,討論女性角色定型的問題。

營養師Barbara及兩位女聲義工Bowie和Flora擔任嘉賓,探討烹飪及性別教育。三位嘉賓都認為現代女性思想進步,樂於嘗試多線發展,不再視家庭主婦為人生唯一目標。女性可按個人需要及興趣決定是否下廚或者學習烹飪,而不需再將煮食視作責任,僵化家庭崗位,給予自己壓力。她們又指近日有電視節目主張「煮得好才會嫁得好」,質疑說法不合時宜,因此希望透過與觀眾對談,鼓勵女生拋開固有枷鎖,打破媒體對女性的角色定型。

嘉賓亦有分享自身下廚經驗及不同的食譜。以往甚少下廚的Bowie因疫情關係,挑戰30日自煮素食,創出有新意又健康的美味素菜,既享受又滿足。Barbara則挑選了兩款簡單有營食譜,鼓勵大家在家煮食還是外賣都要食得健康。

我們將會繼續舉行「女聲Friday Chat」,邀請不同嘉賓探討各種性別議題。請密切留意女聲舊生會 x 香港女聲Glocal Y的社交平台。

女青參與藍天計劃推廣節約能源及能源可持續性

承蒙利希慎基金及擇善基金會贊助,本會有幸參與為期兩年的藍天計劃,期望透過科技節省能源、改善單位空氣質素,同時為環保出一分力。

本會共有四個服務單位參與是次計劃,包括:將軍澳綜合社會服務處、龍翔綜合社會服務處、雲華護理安老苑及梁紹榮度假村。各單位已安裝向藍天公司提供的傳感器及空氣監測儀,監測實時用電量,量度室內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含量等。數據將用作分析用電情況及空氣質素,並提出適時的建議,如:改變電器的設置、調高冷氣溫度、善用排氣系統改善通風等,達到節能的效果。

為了確保計劃進行順利,女青共派出五位同工擔任藍天達人。他們早前已完成基本訓練,學習分析傳感器收集的數據、設計節約能源及改善空氣質素的計劃、評估各項措施的成效等。往後的日子,他們除了每日觀察單位的數據,作出調整外,亦會定期參與工作坊,加深對節能的認識,並向社區人士傳授節能知識,分享藍天計劃內容,吸引更多人加入環保的行列。
 

「愛護有家」計劃助醫護人員重拾安穩情緒

女青獲李錦記家族基金邀請,協助推行「愛護有家」計劃,進行一系列的線上活動,為醫護人員及其家人打打氣,照顧他們的身心靈健康。

本會又一村家庭健康促進中心的資深輔導員設計了多項線上活動,透過呼吸練習、藝術治療等,協助醫護人員管理壓力,從而建立正面的情緒,締造健康的家庭關係。此外,我們明白雙職醫護還要面對照顧子女的壓力,因此本會Y SENse特殊教育需要專業支援服務的同工安排了多個工作坊,將過往輔助讀寫障礙兒童的經驗,化作有趣的學習支援,教授家長以多感官方式和拆字法,幫助孩子學習中文字的「形、音、義」。

疫症令站在最前線的醫護人員倍感壓力,既要面對繁重的工作,又擔心自己一旦受感染會影響家人健康。「愛護有家」計劃希望透過提供各項實用資訊和活動,與醫護同行,支援他們的情緒,讓他們重拾安穩心情,維繫家庭和睦,一起走出「疫」境。各項活動將於九月及十月逢星期三透過計劃的Facebook專頁或Zoom播放,活動內容亦將陸續公布,敬請密切留意以獲取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