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A
  • A
  • A

女青再有兩冊情緒教育繪本榮獲香港出版雙年獎

繼《不想哭的葉子》後,女青情緒教育繪本系列再次勇奪香港出版雙年獎,今次憑藉《最討厭梳頭了》與《怕游泳的水獺》兩冊作品,於「兒童及青少年」類別獲獎。此系列以專業心理學理論為基礎,透過溫暖筆觸引導親子共學情緒管理。

本次獲獎繪本緊扣兒童常見情緒困擾:《最討厭梳頭了》透過主角小路營救蜘蛛夥伴的歷程,展現克服厭惡情緒的成長;《怕游泳的水獺》則描繪水獺奧利因懼怕游泳比賽失利產生身心症狀,最終在魔法基地重拾勇氣。兩書延續系列特色,將「情緒教練理論」融入故事情節,並附有親子互動指引。

女青系列聚焦憤怒、憂傷、討厭、擔憂四種常見兒童情緒,自2021年出版首冊繪本後,持續收到家長及教育工作者正面回饋,亦曾獲專業機構推薦,現已成為本地情緒教育資源之一。

點擊以下連結了解兒童情緒系列繪本:
https://gift.ywca.org.hk/pages/emotional-education 

突破框架・青年創變:女青21C@JC革新青年中心服務模式

本會近日以一場名為「Redefine:覺醒說明的第一課」的沉浸式體驗活動,分享女青21C@JC社區革新項目的成果。啟動儀式於8月3日舉行,有幸邀得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青年及感化服務)陳麗珠女士、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應鳯秀女士,與本會總幹事楊建霞女士及青年代表一同體驗各項突破傳統框架的活動,見證社會服務轉型。 

兩日活動共邀請了500多位12至24歲青少年、社工及社區領袖化身「覺醒新生」,遊走於中世紀貴族學校的虛擬場景,透過以「顛」、「無聊」、「好生活」和「離地」命名的四大學院,直視現實社會議題,並透過遊戲將創意構想轉化為實際服務方案。例如,「顛學院」為參加者安排「廢青」、「A0」等角色,從了解標籤帶來的負面影響,到尋找有效的應對方法,幫助參加者打破刻板印象。

女青賽馬會「言晴」計劃助幼兒突破言語發展困境

本會推行女青賽馬會「言晴」幼兒家庭支援計劃,為新界西1至6歲有言語發展需要、正輪候政府服務的幼兒家庭提供支援。跨專業團隊由社工、言語治療師、特殊幼兒工作員及兒童大使組成,設計為期10個月的密集式訓練,涵蓋幼兒言語訓練、家長情境教學小組、親子活動等,讓家長化身「全天候貼身治療師」,填補輪候服務的空窗期。

計劃核心「居家情境教學策略」打破傳統訓練的時空限制,鼓勵家長善用吃飯、遊戲、乘車等日常生活場景,引導孩子表達。靖媮媽媽在用餐時會以開放式問題提升孩子的表達能力,例如以「食物是什麼味道?」激發孩子的詞彙。這種「生活即教材」模式,讓家長從被動接受者轉為主動教育者,顯著提升訓練頻率與成效。芷瑜媽媽亦分享:「以往我說話急促,只重效率;現在學會放慢語速、調整互動方式。」女兒從只能以單字表達,進步到可以說出完整句子。

女青與星展銀行(香港)以行動共創關懷社區

女青與星展銀行(香港)攜手推動一系列義工活動,將企業義工與不同受眾凝聚成互助網絡。這些社區關懷旅程不僅是一次性服務,更是一場從籌備到實踐、從學習到教育的完整循環,持續深化社區的關愛文化。

「仁愛行動」始於五月底的「手藝共創工作坊」,100位星展義工在女青年青媽媽指導下,親手製作水樽袋與毛公仔、創作影片與「願望成真」祝福卡。這不僅是為後續活動準備禮物,更是理解長者與兒童心聲的契機 — 從長者渴望的健康相聚,到兒童夢想的學業與歡樂,義工們深入了解社區真實需求,為行動奠定基礎。

進入六月,星展義工隊將工作坊的成果帶進西環社區。在「善待長者行動」中,義工一對一陪伴長者參與微笑遊戲、仁愛藝術創作等活動,親身實踐關懷;義工隨後又轉換角色成為「兒童友善導師」,帶領孩子們學習仁愛價值,由受惠者變成施予者,形成仁愛與互助的循環。

女青協辦「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榮膺兩大獎項

為期十年的「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動及捐助,女青為其中一個策略夥伴。計劃於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辦的「至善獎」中榮膺「卓越革新領航獎」及「卓越績效獎」-白金獎。頒獎典禮由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先生擔任主禮嘉賓,聯同社聯主席管浩鳴法政牧師及行政總裁陳文宜女士,與超過300位來自社福界、商界、政府及學術界的代表見證這項年度殊榮。

「至善獎」旨在表彰社會服務領域的卓越創新與跨界協作,今年分為「卓越服務」及「卓越革新」兩大組別,涵蓋安老、青少年服務、復康等範疇。在激烈競爭中,女青聯同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香港小童群益會、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香港青少年服務處及善導會共同推動的「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歷經三輪嚴謹評審及多位跨界專家認證,憑藉其突破性於芸芸項目中脫穎而出。

女青以「SHE出無限可能」推兩大計劃助婦女突破界限

由社聯主辦的「S+高峰會暨博覽」於5月20日至21日舉行,吸引約1.4萬人次入場。女青展位於「消除貧窮」展區,以「SHE出無限可能」為主題,重點推介「賽馬會就職女途計劃」及「賽馬會Young媽予里」兩項服務。展位以廚房為設計藍本,加入維修工具,象徵婦女可打破性別及角色界限,並不受限於主婦角色和廚房,就算拿起維修工具也能掌握得游刃有餘。不同年齡和身份的婦女均可透過本會的培訓課程和支援服務,在職場發揮潛能,追求夢想。女青期望藉此引起社會關注,為婦女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配合「消除貧窮」主題,本會介紹兩項協助婦女重返職場、改善社會流動性的服務。「賽馬會就職女途計劃」主要協助來自葵青區35-55歲之婦女,透過就業準備及技能選修課程、一對一職涯啟導服務、同路人小組、職場體驗、婦女友善招聘及其他促進社交網絡之活動,提升她們的工作能力和心理質素,應對重投社會的挑戰。

年青媽媽完成職前培訓於畢業禮上分享感動時刻

女青於今年1月至5月為年青媽媽舉辦「活動工作員職前培訓及實習課程」,早前學員於畢業典禮上向贊助方新界崇德社代表及同路人分享成長感悟,現場洋溢溫馨感人的氛圍。

課程為年青媽媽提供有系統的職前培訓及就業支援,協助她們兼顧育兒責任的同時,重拾「學習者」身份,裝備自己成為活動工作員。單位更特別安排托兒服務,讓學員專注學習。年青媽媽完成課程並通過面試後,將於本會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兼職工作暨在職培訓,既能累積實務經驗,為全職就業奠定基礎,又可照顧家庭的需要。

畢業典禮上,年青媽媽阿穎(化名)表示:「感謝女青提供這次寶貴的學習經驗,更為我們特設窩心的托兒服務。我曾經因為學歷低而懊惱,這次有難得的機會可以接觸活動籌劃工作,當中最深刻的是要由零開始學習拍攝短片,讓我發現自己原來是蠻有創意的。過程更令我看到自己的能力,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只有九個月大的寶寶,讓我領會自己即使成為母親也不失自我。」

女青舉辦《虎毒不》電影欣賞會向天下母親致敬

女青於母親節前夕舉辦《虎毒不》電影欣賞會,並邀得導演陳小娟、女主角談善言及男主角盧鎮業到場進行映後分享,與觀眾探討新手媽媽肩負母親角色的心路歷程、父母角色分工、婦女賦權、社會支援等問題。

是次電影欣賞會及映後分享會有超過100名女青義工、受眾及同工出席,不少觀眾都被劇情引發共鳴。電影講述主角淑貞成為母親後,面臨了育兒壓力、丈夫不主動協助、與婆家衝突、睡眠不足、體型變化、失業等;當她越努力想成為好母親,卻越是舉步為艱,情緒失控之餘,更逐漸失去自我。

導演陳小娟認為香港電影大多以男性視覺為主導,較少聚焦女性主題。《虎毒不》擺脫了過往老生常談的偉大母親形象,展演新手媽媽脆弱一面,讓母親角色更人性化和立體。她亦希望為女性賦權,呼籲大眾尊重女性的選擇,了解身邊女性的需要,適時釋出關懷、體諒和支持。

女青舉辦趣味「童」樂日為孩子學習寫字打好基礎

女青萌動「寫」意童樂日在四月底假九龍公園舉行,吸引了逾1,300名家長與兒童參與,現場瀰漫著孩童銀鈴般的笑聲。女青幼兒教育部精心打造四大遊戲區,將傳統的學前準備轉化為沉浸式遊樂場。四大展區各具趣味和學習目標,讓參加者一同感受寓教育於玩樂的創新實踐。

 

「寫」意遊戲區

惠康義工助年青媽媽創自立之路

惠康服務集團於六十周年慶典之際,舉辦愛心滴膠及手機繩工作坊,邀請三位本會「年青媽媽」生涯發展支援服務的少女擔任導師,指導義工。活動結合技藝傳承與社會關懷,讓年青媽媽透過教學實踐職能,同時促進企業與社區互動。

工作坊開始前,女青同工向惠康義工簡介年青媽媽背景。這些15至24歲的母親同時兼顧育兒與工作,平日透過手作培訓精進技藝。活動中,年青媽媽逐步示範編織手機繩及製作滴膠飾品,又分享自己的心得,讓義工能製作出心目中的圖案。義工們專注學習並完成作品,各人在輕鬆又愉快的互動中,度過愉快的下午。

感謝惠康服務集團舉辦這次活動,讓年青媽媽化身導師累積教學經驗之餘,更增強她們的自信,為生涯規劃積極向前邁進。寄望社會及公眾能夠給予年青媽媽更多就業機會,讓她們可以兼顧家庭之餘也可以創一番事業。